近年来,兴化市聚焦“发展所需、地区所缺、企业所盼”,持续在保人才“存量”、扩人才“增量”、提人才“质量”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引才准度、用才力度、爱才温度,为地区发展和产业壮大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突出产、学、研相接
贯通“研发端”与“生产端”
01
精准匹配“产业+学科”
紧扣不锈钢、健康食品和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立足粮食生产和淡水养殖全省前列的“鱼米之乡”市情实际,对与兴化产业发展关联紧密的冶金、材料、食品、机械、水产等学科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列出产业发展关联紧密的优势学科高校清单,全面梳理中西部省份高校集中的地市,为精准、高效开展人才招引打好基础。
02
有效链接“外脑+项目”
构建市级、园区、重点企业三位一体的“1+2+10”三级离岸创新体系,吸引60多名高端人才团队入驻,其中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的兴化(无锡)离岸创新中心成立一年,已入驻孵化项目12个,全谷物浓浆、纳米硅隔热材料2个项目成功落地兴化经济开发区。
03
成功转化“技术+产品”
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省内外高校院所持续开展合作,通过签订技术合作协议、成立联合创新中心、选派科技镇长团员等多形式的引才引智,有效巩固农产品加工、水产养殖等领域传统优势,研发推出网红咖啡、花雕醉蟹等一批爆款产品,以“创新技术”生成“创新产品”,助推兴化县域科创增速全省第5、泰州第1,在中国创新百强县(市)榜单位置不断前移。
突出产、才、城相适
嫁接“觅人才”与“找工作”
01
拓宽视野“求才”
坚持“能管用的都是人才”,更加注重人才特长特征与兴化城市发展方向和产业需求的匹配度,打破片面注重学历、证书、工作经验等门槛条件的惯性思维,把人才发展潜力作为重要参考因素,着力提高招才引智的广度、精度。
02
用好机遇“抢人”
精准嫁接地区发展人才招引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需求,利用高校双选会、毕业季等时机大力推介宣传兴化,通过宣传片、公众号、展板等形式,展示文脉绵长的人文历史、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特色鲜明的产业优势,让高校毕业生的“迷茫期”“空档期”变成兴化城市推介的“宣传日”“广告节”,吸引更多的毕业生了解兴化、来到兴化。2022年以来,先后赴各类高校开展80多场次的校园招聘活动,400多家次企业累计提供近万个就业岗位。
03
优质服务“留心”
纵深优化“兴好有你”人才生态,杜绝一招了之,以打造高标准的人才社区项目为牵引,通过经常性举办交友联谊活动、落实各项人才补贴、开通人才绿色通道等,统筹做好青年人才“吃、喝、住,玩、娱、购”服务文章,全方位满足择业大学生在兴化工作、创业、生活各方面的需求。
突出科、工、贸相融
统筹“高精尖”与“接地气”
01
聚焦产业所需
坚持“不拘一格广纳人才”
既注重盯牢“双一流”等名牌大学、头部院校,也注重加强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对接合作;既注重加强与以张洪程、金征宇等院士为代表的专家教授等创新高端人才合作,也注重招聘产业工人等生产中坚力量来兴工作;既注重培养招引科技研发人才,也注重培养招引生产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
02
聚集服务实体
坚持“园丁一样呵护蓝领”
深入分析兴化的城市定位和所处发展阶段,紧扣制造业这个立市之本,着力解决产业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招人难”“人难留”问题。与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高职院校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开展深度合作,实现部分毕业生“实习即实操”“毕业即就业”无缝衔接。针对部分企业不具备住宿条件,外来产业工人居住不便等情况,推动各乡镇通过新建、改建、合建等方式,持续推进覆盖全域的蓝领公寓和周转房建设,让蓝领工人工作舒心、生活安心。
03
聚焦城市营销
坚持“产品再好也需吆喝”
通过引进专业策划公司、金牌营销团队,培育本土红色主播等,对城市、产业、产品一体推荐,以城市营销带动产品营销,不断扩大“水乡兴化”的知名度、美誉度,持续提升“兴化制造”产品的品牌力、影响力,努力让全省海拔最低的“锅底洼”成为产业和人才竞相奔赴的“聚宝盆”。